自由廣場》無煤中火的自我矛盾

◎ 李智揚

藍白聯手在立法院強勢通過「二○二八無煤中火」提案,表面看來是減碳減煤、為中部人健康著想,實則是一場標準的政治短打:利用無約束力提案製造聲量,在罷免風暴中丟出話題轉移焦點。正如民進黨立委所言,這根本是假民生、真政爭。

撇開政治算計,單就「無煤中火」而言,問題從來不是方向錯了,而是太多人打假球。眾所周知,燃煤發電會造成空污,轉型是必然。但如果要做到「無煤中火」,關鍵是:應該怎麼做?

中火目前仍有十部燃煤機組,屬於高耗能、高排放的老舊設備。政府規劃逐步汰除,保留六部作為備援之用,其餘以燃氣機組取代。最理想的選項,就是新建天然氣聯合循環機組(CCGT),這類機組高效率、低排放,早已是各國主流設計。

但要轉為燃氣,中火就必須有穩定氣源,也就是天然氣接收站、儲槽與輸氣管線。目前仰賴台中港的第一接收站,但容量有限。台電早已規劃在外港增建第二接收站與五座儲槽,卻因地方政府與環保團體強烈反對,迄今無法動工。

輸氣管線也一樣。路線多數須穿越都市與工業區,最終接入機組,且須通過環評審查。整體轉型估計須五到七年,但若地方持續杯葛、不通過開發審議,工程根本無從啟動。所以,問題從來不是技術不能,而是政治不准。

最諷刺的是,一邊高喊「無煤中火」,一邊卻反對天然氣接收站擴建、反對氣電機組更新、反對風電與太陽能的輸電設施穿越中部。既不給氣、不給電、不給建設,又要求立刻停煤,這不是能源規劃,而是卸責表演。別忘了,中火可是國民黨時期大舉擴建的產物耶。

無煤當然是好事,但要做就該一起做,要有替代方案、合理期程,且地方須有與中央攜手的誠意。只會開支票、不給配套的能源政策,這不叫轉型,而是在牌桌上「跋歹筊」,不是治理,是出千。

(作者從事畜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