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重華
面對美國對中商品擴大加徵關稅、對中國新能源產業與科技領域的圍堵,中共高層一如既往擺出強硬姿態:拒絕脅迫、寸步不讓。但與外交口頭強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央行五月七日拋出「一攬子十項」的貨幣寬鬆政策。從降準、降息到各類定向再貸款、創新型融資工具,北京的實質操作是透過放水穩定內需,以金融手段對沖外部壓力。這種操作是典型的「口頭抗美,實質降壓」:將對外打硬仗的成本,對內 轉嫁給承受壓力的人民買單。
中共央行宣布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釋放萬億元流動性,同時降低政策利率、公積金利率,並針對科技創新、養老消費、小微金融與資本市場,提供總額高達數萬億元的低息資金支持。政策目的明確:穩增長、穩信心、穩內需。但這些資金真正流向誰?能否流向基層與實體經濟?或只是再次淪為體制內部的自我輸血?
從過往經驗觀察,所謂「定向工具」最終往往流向大型國企、紅色資本與黨政關聯企業的手中。具備擔保資產、政策關係與融資渠道的系統性機構,幾乎壟斷了低息貸款與政策補貼。反觀廣大的中小企業、創業者乃至青年群體,依舊難以取得資金活水,被迫繼續在房貸壓力、就業困境與實質通膨中苦撐。中國央行釋出的並非全民紅利,而是選擇性地救助特定利益結構的「貨幣偏食」現象。
而這場寬鬆操作的宏觀環境並不有利,儘管美元近期貶值,聯準會釋出降息訊號,但人民幣依然面臨資本外流與信心危機。中國內部利率快速下探、經濟數據低迷,導致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持續下滑。央行若持續降息、放水,短期或可緩和企業壓力與地方債務風險,長期卻可能加劇通縮、擠壓實質收益與儲蓄信心。尤其在金融監管不健全、市場不透明的結構下,大量流動性極易流入投機資產或轉為灰色套利,反而削弱經濟本體修復。
中共以貨幣政策應對關稅與科技圍堵,實際反映出產業升級、外貿轉型與制度調整的遲疑與無力。所謂「加大宏觀調控強度」,其背後其實是改革難以推進,全賴央行止血,如此操作的代價,就是人民生活成本上升、財富進一步集中化、社會階層流動停滯。人民未因外部對抗而獲得安全感,反因內部政策傾斜而感受更深的不公與壓力。
中國這場由貨幣工具主導的對抗戰,打的不是外敵,而是社會韌性本身。當政策選擇總是將代價內部化,默許權貴結構壟斷分配權,中共嘴硬的所謂「不退讓」,就淪為一場對內高壓維穩的轉嫁工程。承受強硬的,並非制度改革,而是人民的忍耐底線。
(作者是軍人)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