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洪敬富談政治》從何晶臉書轉文 看習近平東南亞周邊命運共同體外交

  ◎ 洪敬富/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四月中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風塵僕僕走訪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展開一場號稱深化「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外交攻勢。官媒鋪天蓋地宣傳此行是「親誠惠容行大道,命運與共開新篇」的新里程碑,是「中國東南亞魅力全面綻放」的勝利。欲藉此展示中國在美中對抗升溫下,依舊能穩固「全球南方」朋友圈,讓中國經濟與戰略上尋找緩衝地帶。但就在習訪東協三國後的數日,新加坡前總理夫人何晶於其臉書轉發了一篇諷刺中國外交、痛批習近平言行不一的文章,成為亞洲外交和輿論圈的重磅炸彈。新加坡這個向來深諳大國平衡術的中立小國,為何此刻甘冒「政治不正確」的風險而發聲?這不僅反映了中國國際信用的崩壞,也凸顯出北京「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辭令背後的虛幻與失序。

何晶於臉書轉發該篇評論。(翻攝自臉書)何晶於臉書轉發該篇評論。(翻攝自臉書)

習近平此次東南亞之行,時機格外敏感。川普二.○新政對中國展開全面經貿與科技的圍堵,揚言課徵最高達二四五%的懲罰性關稅,且擴大「產地溯源」計畫,鎖定假借越南、墨西哥等國,轉口至美國的中國製產品。由於東協在供應鏈重組下正快速崛起,東南亞成為美中競爭的地緣經濟焦點。中國則亟欲穩住鄰國,避免「後院起火」,也擔心若失去東協作為「全球南方錨點連結」的重要地位,將重創其自身的全球戰略佈局。於是,習近平啟動高規格元首外交,親赴越南重提「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誼,並向越、馬、柬行銷了「中國式現代化」與「周邊命運共同體」願景,試圖拉攏鄰邦共抗美國制裁與霸凌。

但北京此番外交攻勢,更像是一場焦急下的懷柔儀式。正如何晶轉發文章所指出,中國對東協國家的長期作為早已令人心生警惕。從強推「九段線」、武裝南海島礁、海警驅逐越南與菲律賓漁船,到「一帶一路」下的債務陷阱與傾銷商品,東南亞諸國早已非昔日對中國唯命是從的絕對從屬角色。當習近平高呼「反對保護主義」、「反對對抗」時,鄰國只見一個曾經長期設立非關稅壁壘、壓榨經貿夥伴、罔顧規則的強權,如今卻諷刺地在美國高壓下,放軟身段,令人咋舌。

何晶轉發批評文章之政經意涵遠不止於她的個人意見;作為曾任淡馬錫執行長與李顯龍夫人,其言行在新加坡政商圈極具影響力。她選擇在習近平訪東協三國後公開轉發此文,無疑折射出新加坡對中國當前外交姿態的高度疑慮。

作為亞太金融與轉運重鎮,新加坡向來擅長在美中之間維持巧妙平衡,不輕易在重大事件或議題上表態。但即使這樣的國家也不再諱言表達對中國的不信任,顯示北京所謂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的號召力恐已失靈。這不僅是對習近平個人外交風格的反彈,更是對中國整體外交誠信的全面質疑。

中國長期未能具體且完全地兌現其在WTO入會時所承諾的貿易自由化與市場開放,加上在南海、香港、新疆等議題上的強硬,與俄羅斯在烏俄戰爭和其他攸關議題上的「無上限」夥伴關係,已讓許多中小國家存疑:中國到底是合作夥伴?還是另類壓迫者?

而或許最能體現此困境的,正是習近平此行中的關鍵一站:越南。這個快速成長的經濟體,既依賴中國原物料、中間財的供應鏈,使其能確保製造體系的完整與成本競爭力,但同時又高度仰賴美國出口市場,使其成為在新冷戰格局下,躍居國際政經戰略的十字路口。越南既無意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但也不願成為中國戰狼擴張下的工具。當川普政府強調打擊「洗產地」的中轉貿易時,越南立即宣布嚴查中資企業轉口、加強原產地認證與報關規則的落實。表面上這樣的動作是對美國的讓步,但實則更是強調其對美的戰略合作與供應鏈安全,是精準維繫自身的國際生存、安全與經貿發展。

儘管習近平於訪越南期間祭出「中越命運共同體」的大旗,越共高規格接待的同時,卻未做出任何實質性政經依附協定。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一貫維持著外交平衡:一方面強化與美日歐企業合作,吸引包括輝達、Nike、Samsung、Lululemon等外資大廠投入;另一方面則繼續深化與中國的製造業互聯互通。越南這種「竹子策略」,或許正是對中國高壓魅力外交的最強回應;無論你再怎麼用力搖,青竹自有彈性,不會輕易折斷。

習近平或許以為,在川普貿易戰重燃之際,只要高調出訪與口頭示好,就能輕鬆重建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但他可能輕忽了,外交從不只是儀式或姿態,而是一場場信任與利益的長期博弈。在習返國後,中國政府罕見地發出嚴厲警告,劍指包括東協國家在內,稱:一切以犧牲中國利益來換取美國豁免關稅是「與虎謀皮」;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道:與虎謀皮的國家最終結果「只能是兩頭落空,損人不利己」。

無疑,多年來中國對外經濟合作以自身利益為中心,外交政策過於「結果導向」,講求短期投資回報與戰略控制,卻鮮少顧及夥伴國家的永續性與主權空間。南太平洋國家的基建爛尾(例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幽靈公路」,在薩摩亞的機場擴建工程停滯,以及在萬那杜的政府大樓與碼頭項目)、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變相主權出讓、非洲多國沉重的債務壓力與抗議,都是「命運共同體」說法的現實罅隙。

如今,中國欲借全球南方與金磚國家共組抗美同盟,但這些國家更多是基於國家現實利益考量的「策略接近」,而非真心誠意地願與中國共擔風險、共築未來。越南的猶豫,新加坡的發聲,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國的審慎,無不在說明,中國已非過去那個可以恣意定義區域安全秩序與經貿發展的大國力量。

誠然,中國外交的危機,並非源於西方國家無的放矢的「假消息」,而是多年來對外行為累積所致的「信任赤字」。再多的高層互訪與外交讚頌,若缺乏制度化的互信保障與平等的經貿關係,一切以中共自我中心的地緣政治布局,或許都將只會讓更多周邊國家越加警惕,甚至越來越疏離。

反觀越南的「青竹之道」,為中小國如何應對大國角力提供了新典範:非不選邊,只是不急於選邊;非不合作,而是不盲從。習近平若真欲讓「周邊命運共同體」成為現實,不該只寄望外交話術的敘事工程,而應重建國際信任。尊重對方主權與安全,改變長期以來咄咄逼人、強硬掠奪的戰狼式外交。否則,再多的魅力攻勢,寄望受害者成為朋友和夥伴,終究換來了更多失序與幻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