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謙
最近街頭巷尾鄰居門口貼起了「金榜題名」的紅色榜單,一問之下原來是她家中的小毛頭今年透過個人申請方式已要步入大學,即將離家展開全新的求學階段。
回首遙想當年高中考大學時期,已距離20餘年之久,當年主要的入學方式有考學測後的推薦甄試及指定考科分發入學,不過兩者錄取名額差異甚大,推薦甄試名額甚少,幾乎高中畢業生都會面臨炙熱七月的最終大考荼毒,但最大的好處是三年就準備好一次。
不過經由鄰居分享得知,現今的大學考試制度似乎變得更加複雜與繁瑣,就目前大學多元入學管道就有4種,可以分別透過特殊選才、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分發入學等管道進大學。其中扣除特殊選才不論,當中「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前須依「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之考試結果當作申請基準,再經過一連串的學習歷程的準備與面試或筆試等等的關卡,才能脫穎而出榮登金榜;以往大家習慣的七月大學聯考一試定江山的模式,現在則改為「分科測驗」,惟此管道仍需採用「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加上「分科測驗」結果來作為最終考試分發之參據。
如此眼花撩亂的入學與考試模式,不禁令人感嘆台灣教育改革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除了先前108課綱之爭議外,連大學入學都能搞出一大堆名堂來,就有坊間出現一堆升學補習班針對「學習歷程」、「面試」等等開出一系列的輔導課程。
自實施多元入學方案以來,孩子求學的環境壓力似乎並無減輕,功課依然沉重,呼籲政府未來入學管道是否能化繁為簡,減少家長與學生背負的重擔。(資料照)
筆者認為在政府實施多元入學方案以來,對家長們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在新的制度下,孩子求學的環境壓力並無減輕,功課依然沉重;而學校的教育花樣百出,也是家長苦不堪言的地方,在升學主義下,學生所面對的無數次的小聯考,更甚於過去一次的聯考制度,尤其是教改的整個目標與方向雖然都標榜著孩子求學的美景,實際上對學子與家長們都是一個非常沉重且摸不著頭緒的負擔;殊難想像未來孩子也將面臨到同樣的制度荼毒,就不禁呼籲政府未來入學管道是否能化繁為簡,減少家長與學生背負的重擔。
(作者從公)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
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