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長壽
前言:或許有許多人認為,所有台灣的不正常現象都是來自於那部和現實狀況不相符的憲法。這句話有對的,也有不對的。至少沒有人可以證明這句話絕對的正確性。但我相信除了修憲或制定新憲以外,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必需去做。釐清這些事情的本質,是我接下來的一系列文章的目的。
我之所以會看 youtube,也是一種偶然。在去年,我突然聽到,小孩的手機傳來歌聲,一首日本歌。這首歌的唱法,勾起我過去在日本的一次經驗。那是一次從仙台(東北大學 Tohoku University)到東京,搭日本友人便車。途中車內的錄音機傳來的歌聲,是用一種近乎朗誦史詩方式唱法,非常獨特。我確定這不是古典樂的唱法。可惜,我不懂日語,當時也未問日本友人這位歌手的名字,但留下很深的印象。
演歌女王石川小百合曾登「台」開唱,開場就唱名曲「津輕海峽‧冬景色」。(資料照)
小孩手機傳來的歌曲,是「津輕海峽.冬景色」,是石川小百合唱的,這類歌被稱為「演歌」。這是我開始聽 youtube 影片:日本的演歌、法國的 chanson、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歌曲、許多不同風格的 jazz、吉他演奏,當然還有許多古典樂的現場演奏。這是我從 1987 年離開紐約回到台灣後,第一次接觸到這麼多不同的音樂,也才認知到日本有非常好的 jazz 音樂文化,以及非常高水準的 jazz 演奏家。
驚訝的是,日本不僅有非常高的藝術水準的演歌歌曲及歌手,連演唱會的歌曲(流行歌)和歌手對藝術的堅持和熱情,也相當令人動容。中島美雪的「雪花」和「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就是最好的例子。相比我所知道的中國、香港、台灣的歌手的音樂素養,確實要高的很多。像津輕海峽.冬景色同一首歌,石川小百合在不同的年齡時有不完全相同的唱法,呈現不同年齡人歸鄉細緻的情感。這是一位歌唱家終身對藝術執著的成就,非常令人敬佩。多年前,我也曾看到過傳奇的女歌唱家Callas 在 claims “my art”時 的那種臉上的表情,讓我理解到所謂的藝術,就是追尋百分之百的完美,沒有第二種說法。
中島美雪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就是最好的例子。(取自You Tube)
數學和藝術,特別和音樂常有共通的地方,藝術家的追求也可做為數學家相當不一樣的 inspirations,在數學研究過程中,完美也是一種自我要求:因為唯有追求完美,才能激發出最深刻,原創的想像力。這正是體認到現代文明多元價值自然的結果吧! 日本是一個在文化上非常有底蘊的國家,而台灣年輕人在最近幾年表現經常超越日本,是很了不起。這在十年前,是沒有辦法想像的。例如「穿越天城山」是石川小百合演唱的著名歌曲,它的作曲家弦哲也,的藝術原創能力在這首歌表現十分耀眼。但台灣的陳明章先生的追追追,表現出和這首名曲同樣程度或以上的藝術水平。作為台灣人,我是以這樣的作品為驕傲的。台灣的文化發展真是令人期待。
然而不可否認地,台灣確實蠻奇怪的,經常有許多不合常理的事情在發生,讓我們感覺台灣似乎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就連對台灣微妙的內情,不是很清楚的外國朋友,特別在武漢肺炎發生後,也有許多的疑問「台灣已經做的很好,為什麼台灣人常常抱怨」。這些外國朋友指的是什麼,台灣人大部分都清楚,不用在這裡多說。同樣事情重複發生,就是一種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
賴總統宣佈將中國共產黨定為境外敵對勢力時,竟然有不少人質疑並指責賴總統。(資料照)
我之所以寫這一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探討這一些讓台灣看起來不像是一個正常的國家的現象。這句話的意思,首先說台灣是一個國家,但是在台灣發生的某些事情卻不是一個像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美國家的人會做出的事。這樣荒謬的事件真可說府拾皆是。例如,在賴總統宣佈將中國共產黨定為境外敵對勢力時,竟然有不少人質疑並指責賴總統。
在中共眾所周知的敵意下,這不是一個正常國家人民會做的事。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有許多諸如此類的事情經常發生,最引人注目的是馬英九,竟要台灣人相信習主席。請問有哪一個國家的前總統會做出這樣的事?蔣經國的孫子,台北市市長在質詢的第一時間竟回答不出「這世界上最想消滅中華民國的人是誰?」。想了一、二天後,竟牽扯到民進黨。台北市的市長連誰是國家的敵人都不知道,也連民主政治 ABC 都不懂。試問哪個正常國家會有這樣的首都市長?理解這些現象,或許能夠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也是看台灣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角度。
蔣萬安被問到,哪個國家想消滅中華民國,他竟然當場呆住,不敢回答。(取自曹興誠貼文)
對 youtube,我抱持著隨緣的態度,我並不刻意搜尋特定影片,只讓影片隨著它內在規則出現。所以有時會有料想不到的影片出現,是一種在平順的生活裡一個小小的驚喜。王汎森院士的講演”1930 世代對五四的反思,以余英時、林毓生、張灝為例的討論”,是不期而遇的例子。演講是2023 年在新加坡的孔子學院講的。
孔子學院?不是開玩笑吧!全世界會讀報的人都知道孔子學院設立的目的,不是在為教育或學術,而是為統戰、滲透。王汎森院士不會不知道吧(見余英時談孔子學院,2010 年)?很難相信王汎森院士是台灣學術界的那一種典型例子,像駱駝一樣,假裝相信在中共政權下,有所謂的「政治歸政治,學術歸學術」的可能性。
王汎森院士的演講是2023 年在新加坡的孔子學院講的。(資料照)
王汎森院士的演講讓我回想起幾件事情。第一件是在我的記憶裡,好像沒有一個中研院院士曾在演講中或座談會,從台灣文化的角度,來嚴肅討論二二八事件在台灣文化發展的角色。好像也沒有學術單位像中研院或台大有辦過從各種角度,如政治、藝術、文化方面來探討二二八事件在台灣歷史中的關鍵地位。
這是非常奇怪的事,之所以奇怪,是因為在過去的 30 年當中,在台灣舉辦過不知多少場的座談會、演講和學術研討會,討論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例如儒、道、佛思想,中國的五四或中國的藝術觀。但似乎都沒有這樣的學術性質的會議在討論二二八。莫非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真的只是一個個別的慘案,毫無學術探討的價值? 我想恐怕並非如此,應該是學術界缺乏台灣意識的關係所致。
像二二八那種大規模的屠殺,特別針對台灣的菁英階層的屠殺,就算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都極為少見。顯然,藉著慘酷的屠殺,國民黨是在警告台灣人要做好順民,否則後果嚴重。隨後全面性的軍事、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血腥暴力式的鎮壓,包括公眾場所禁講台語,讓沉默的台灣人更形沉默,也促使台灣人慢慢形成的共識:國民黨是外來的政權,是比日本更加血腥、更加壓迫台灣人的外來政權。因此,二二八的屠殺迫使台灣文化,脫離中國走向日本、歐美。這樣的轉向是非常自然,符合人性的。
陳澄波自畫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從現在的台灣往回看,二二八應是台灣文化的轉折點。老實講,這一段從 1946 年到解嚴(1987)的歷史,對許多台灣人來講,比日治時代更加隱晦以及更多的禁忌。所以在民主化之後,台灣文化的學術研究應該是社會走向正常化的第一步,更是整個社會解放意識的束縛的開始。特別是,1946-1987 這段時期的歷史素材,應該是非常具有社會以及人文科學研究的價值。在藝術上亦是如此,從藝術觀點來看,就算限制在日治時代的陳澄波及他那一代的台灣畫家,他們的繪畫展現出多樣化的個人風格或藝術理念(見陳澄波密碼),和中國那種山水畫的觀點相比,更加符合現在民主社會的多元思潮以及更加有生命力。
因此,非常合理地,在我們的想像中,民主化後的台灣,本土化思想的研究,應該是台灣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然而,實際上卻不是如預期的那樣。這種落差可以證明從台灣觀點的學術研究在學術界或教育界裡依舊是非常,非常的弱勢。相對來講,1946 年以來,佔據台灣的「中國文化優越感」仍舊存在並且瀰漫在台灣各角落。這樣的事實讓今日已民主化的台灣,顯得那樣地不正常。同時也證實了台灣文化是靠民間階層的活力湧現出來的。長期失去為台灣意識發聲的聲音,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為何在對抗中共的文化統戰的戰役中,我們會碰到的那麼多的困難。
為何台灣意識在學術界或教育界那樣的弱勢?或許我們要回頭看看1946-1987(even further)這段歷史以及大學裡系所的意識型態,由此多少可以理解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二。由於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的影響,在絕大多數台灣人的家庭裡,這段歷史是禁忌不能談,因此就變得非常隱晦和零碎。
楊照進入大學是美麗島事件已經發生的年代,在台大校區也正醞釀著比較全面性反抗國民黨的年代。圖為台大校園。(資料照)
就算在學術界,能對抗國民黨的力量也極為薄弱。楊照進入大學時大約是 1979 或 1980,那時的台灣是美麗島事件已經發生的年代,在台大校區也正醞釀著比較全面性反抗國民黨的年代。在這種背景下的台大歷史系,楊照在 2013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以及在 2023 年出版的「概念民國」都有很精彩生動的描述,其中他談到一位教「明史」二十幾年的楊教授如何教「明史」這門課。
這是每週二小時整整一年的課,但從九月開始直到課程結束時,這位楊教授才教到朱元璋還在當和尚。楊照說這位老師教學的理念是:如果要知道明朝的歷史,你不能不知道明朝為何能打敗元朝的原因,最後歸結到你要知道蒙古人的種族問題。所以課程就從蒙古人的種族問題開始教起。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教學,說主觀的原因是這樣的單線因果關係是非常奇怪的邏輯,並且「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知道一個像元朝這麼大的國家滅亡的所有原因」,所以這位教授的講課是自己主觀的認定。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這不是一種正常的教學方式,沒有輕重緩急之分,畢竟這是大學部的課。我在 1979 年進入紐約大學的 Ph.D. program。我修了一門「偏微分方程」的課,教課的老師是相當有名的數學家,他將偏微分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應用它們到解方程式,有系統地從 ABC 教到 XYZ,整個課程均保持在 elementtary level。像楊教授那樣教學方式比較像 seminar course 教學的方式,比較隨教授的理念來主導課程,但也以學生能參加討論為主。一般修這種課程的,都是較高年級,其中有些已經開始在做博士論文的學生。
我自己也有碰到像楊教授這樣老師的經驗。我在 1971 年進入台大數學系,系裡也有許多必修課,對於數學系的必修課,我基本上大多不會去上課。數學系比較自由,從不點名,唯一的要求是考試你要考過。在大一或大二時,我被強迫去上一門通識課程,教課老師叫逯耀東。他以他的一篇文章「牆裡牆外」作為整學期上課的教材。會點名,所以不得不去上課,但實在很無聊。這門課沒有什麼創建。
對於一個像我這樣的學生,不會排斥人文課程,但只有深刻的思想的課才會吸引我。逯教授也是歷史系的老師。由楊照的描述,台大歷史系變成一個有點像文化的傳承的地方,這是和現代多元價值觀文明的大學有非常不同的理念。這種文化傳承的味道在「概念民國」中提到一位林教授的言教及身教上,顯得更加濃厚。
某年台大歷史研究所錄取 12 人,但外校畢業生竟佔了 6 名。這位一向不多話的林老師向當時大一的學生講,「⋯台大的學生不是為了前途才念研究所,而是有一種學問上更高的理想,太多外校的學生進入研究所,很可能帶來功利氣質,將原來台大的學問理想破壞了⋯」。台大歷史系有什麼樣的意識型態,還蠻清楚的,不必多加著墨。但是那些年的台大歷史系在台灣各大學系所裡,並不是唯一有這樣意識形態的系所。
我之所以用這麼多的篇幅來討論這件事,不只在說明台灣意識之所以會薄弱的原因,更想指出中國文化在台灣隨時隨地在對我們進行洗腦,而我們卻不自知,所以面對那些自認為中國人用「中國文化」來挑釁時,不會做有效的反擊。我將在下面的幾篇文章來談論這個現象。
中國文化在台灣隨時隨地在對我們進行洗腦,而我們卻不自知。圖為國安單位掌握,北京當局也透過近來爆紅的單機電玩《黑神話:悟空》對台推動「文化統戰」。(美聯社檔案照)
台灣經常被認為中國文化的保存者,但什麼是「中國文化」?通常我們對文化的認知是,一個地區的住民生活中的點滴所匯聚各種現象的描繪,所以首先文化必要由民間生活中活出來,另外更重要的是,書寫文化的權力該由這地區的住民所掌握,這是第一點。
最近幾個月有位英國數學家來台訪問(預計大約十個月),我問他什麼是英國文化?他說英國人在日常用語中,「英國文化」是指最近二、三十年間在英國發生的事,這和我們在台灣談台灣文化的講法一致。所以在英國,討論英國文化是由最近而漸擴至較遠的年代,這是第二點。
「中國文化」這個我們在台灣或港台通用的用語,卻和這二點完全不同。在台灣所用的「中國文化」一詞指的都是較久遠,一百年以前的古老文化。所以,應該用「中國文化、歷史、思想」這樣的稱呼比較適當。我們熟知的「中國文化」並非由中國二、三千年來的住民書寫的,而是由中國所謂士大夫(史學家)這一階層書寫出來的,它主要服務的是皇權,更重要的是建立並鞏固所謂的中國的「血統論」。中國的血統論不是基於人身體內的血源的單純血統論,而是文化風格的「血統論」,我在下面幾篇文章來論證這個觀點。中國的血統論加上中共的馬列思想的結合,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但一直被低估的意識型態。
中國共產黨將血統論,不僅用於台灣而已,而是用在全世界特別是美國。我的觀察是最近幾年,美國人,尤其是川普總統,開始認識到它的可怕之處,整個世界的動亂根源於此。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編輯精選